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綠色產業_香港環保回收_具有現金流持續穩定特征,發展空間大
GPI調研結果顯示,在垃圾分類熱潮下,相關產業景氣紛紛走高,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行業作為垃圾分類產業鏈末端的重要一環,景氣度也逐漸回暖。事實上,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行業一直以來都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根據香港回收網站數據,目前再生資源行業有13萬家企業,其中85%以上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眾多回收企業發展的一大痛點。作為典型的綠色產業,香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急需綠色金融發力給予資金支持。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創新方面,均在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領域有所實踐,隨著行業景氣的回暖,我國綠色金融在該領域應有更大作為。
GPI指數、香港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綠色金融
2019年8月1日,香港研究發布了2019年7月(總第十九期)“興業綠色景氣指數(GPI)”。該指數由興業研究和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共同開發,基于對興業銀行綠色金融客戶調研結果編制,并于每月1日發布,旨在全面、細致、系統地揭示綠色產業的發展現狀、研判產業熱點領域和發展趨勢、感知綠色產業發展中的痛點,為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1]。
一、綠色產業本月表現
1、 GPI指數表現2019年7月GPI指數顯示,綠色產業景氣度持續下降。從分項指數看,7月綠色產業需求指數再次下降至較低水平,生產指數小幅下降;同時價格指數也連續下降,利潤水平降低,反映出綠色產業日漸激烈的競爭格局;資金指數方面,在經歷了上月的大幅下降后,本月略有回升,但多數企業反映出政府補貼到位率有所降低,而企業投資并購意愿有所加強,綠色環保企業資金情況仍需持續關注。
2、 市場數據表現
股市方面,自2019年7月1日至8月27日,環保板塊下跌了10.82%,跌幅大于同期滬深300指數的3.02%。從子板塊來看,大氣治理、污水處理、節能、固廢和環境監測板塊分別下跌了14.71%、11.78%、11.39%、7.98%和4.83%。
二、綠色金融支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實踐
1、垃圾分類熱潮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發展機遇
隨著《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熱潮繼續席卷全國,各地紛紛出臺垃圾分類政策舉措。GPI調研結果顯示,在垃圾分類熱潮下,相關產業景氣紛紛走高,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行業作為垃圾分類產業鏈末端的重要一環,景氣度也逐漸回暖。
2015年1月,商務部發布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商流通發[2015]21號)[2],提出目標到2020年,在全國建成一批網點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回收方式多元、重點品種回收率較高的回收體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平均回收率達到75%以上,實現85%以上回收人員納入規范化管理、85%以上社區及鄉村實現回收功能的覆蓋、85%以上的再生資源進行規范化的交易和集中處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資源回收骨干企業,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2.2億噸左右。行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大幅提升,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規范化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26號),[3]對再生資源回收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較高要求。完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目標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強再生資源回收,提高再生資源回收效率,亟待建立一個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可再生資源回收制度與回收體系。
2017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14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的通知》[4],對“十三五”期間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做出統一安排和整體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的目標。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在30%的地級以上城市建設再生資源在線回收平臺,再生資源、產業廢棄物年在線交易規模超過5000億元。循環發展引領計劃的實施,促進社會資本進一步滲透至可再生資源回收領域,再生資源利用行業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下穩步發展。
2018年7月,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6]提出,到2020年底,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鼓勵制定相關配套政策,促使行業內部進行良性競爭,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升級,采用市場化運營的方式,降低垃圾回收利用成本,同時也為過去低價值的可回收垃圾處理企業帶來利益。
2、綠色金融助力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實踐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中長期規劃(2015-2020)》提出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推廣應收賬款、收費權質押以及專利、版權等知識產權在內的無形資產質押貸款業務,加大對再生資源回收重點項目和骨干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根據中再生協會數據,目前再生資源行業有13萬家企業,其中85%以上為中小企業。中小型回收企業規模小、融資能力差、抗風險能力低,現金流極易斷裂,行業內中小型企業占據主流,融資難、融資貴成為眾多回收企業發展的一大痛點。作為典型的綠色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急需綠色金融發力給予資金支持。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在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領域已有部分實踐,隨著行業景氣的回暖,我國綠色金融在該領域應有更大作為。
綠色信貸:資源循環利用項目是銀監會明確提出的綠色信貸支持的十二類項目之一,具體包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建筑廢棄物和道路瀝青資源化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資源再生利用、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以及“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截至2017年6月末,全國21家主要銀行資源循環利用項目綠色信貸余額為1603.18億元,占總體綠色信貸余額比例為1.93%。從圖表5可以看出,近年來資源循環利用項目綠色信貸規模在總體綠色信貸余額中的占比維持在2%左右,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公開披露的數據,2018年末,綠色信貸余額已超過9萬億,如果按照2%的比例估計,2018年末資源循環利用項目綠色信貸余額約為1800億元。
綠色債券: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中重點支持循環經濟發展項目,綠金委編制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中包含了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類別。綠色債券無需抵押質押,適用于所有資產規模的再生資源類企業;而且具備利率低、期限長、所得資金可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營運資金、債券募集資金占項目總投資比例放寬至80%等優惠條件,能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國內現在已有比較成熟的綠色債券發行機制,即通過將環境成本計入債券收益率的方式,允許、鼓勵垃圾分類產業鏈相關企業使用綠色債券進行融資。但是目前我國已發行的綠色債券中資金投向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領域較少。2018年,貼標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行業的規模僅為62.45億元,占綠色債券總發行規模的比例約為3.0%。
- 上一篇:回收再利用產業的監管也會越來越規范,只有在之前已經_香港環保公司_獲得環保憑證資質的回收企業才是最安全的 2020/3/21
- 下一篇:廢品回收者_香港回收_成為網紅,說明一個道理,任何勞動都能贏得尊重 2020/3/21